已阅读
大只500注册地址_松果出行称霸下称市场 CEO翟光龙
松果出行创始人兼CEO翟光龙昨天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表示,共享单车死于互联网流量逻辑,共享电单车需要用产业逻辑经营,最适合共享电单车模式落地的地方是县城。
松果出行创始人&CEO 翟光龙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2021”上公开演讲
松果出行是专注于县域市场的出行公司,据最新透露的数据,截至2020年12月底,松果电单车已落地全国24个省,近千个县城和县级市,拥有近5000万用户,日订单超过300万单。按照覆盖城市数量和日均服务用户量统计,松果出行在县域市场处于行业绝对领先地位。因为在下沉市场的快速崛起和当年快手颇为相似,松果也被称为”出行市场的快手”。
共享单车死于“唯用户论”
成立三年,松果出行几乎很少在行业的公开场合亮相。这次的亮相,翟光龙分享了他对共享出行的理解和核心的商业逻辑,他直言,前几年共享单车的失败是因为互联网公司的流量逻辑的失败导致的,如果共享电单车依然用这样的逻辑必然会重蹈覆辙。
翟光龙认为,过去十年,互联网公司最核心的商业逻辑,就是用户思维、流量逻辑。流量在互联网行业就是真理。但是,下一个十年,如果继续用流量逻辑去解决产业问题,就会完全文不对题。过去几年,共享单车的命运,恰好论证了,流量逻辑在交通产业并不奏效。
他表示,在交通产业,“唯用户论”是一种兴奋剂,开始很爽,还会上瘾,但是随后就会破坏整个肌体,直至崩溃。用户怎么爽,就怎么投车,用户在哪,就投到哪。结果,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很多单车企业也都消失了。
他认为,共享出行是公共交通,核心是效率。交通不仅仅只有用户需求,还有行业需求、政府需求。交通领域的变革是按照产业逻辑来的,不仅仅是用户,所以要尊重产业规律,抓住产业关键要素。
投放在县域市场的松果电单车
用产业逻辑做共享出行
“用产业逻辑做共享出行”是翟光龙一直强调的一点。在他看来,松果出行是一家交通产业科技公司。
他举例说,“多人骑行”是很多电单车的恶性交通事故原因之一,也是政府监管部门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但在行业里,很多品牌的共享电单车为了满足用户多人出行需求,就配置大座垫,“多获订单多赚钱”。
松果电单车从第一款开始就是小座垫,松果优先考虑的是安全需求和政府监管需求。据翟光龙介绍,为此松果专门组建了技术攻坚团队,成功开发出多人骑行检测和干预系统,并实现规模化应用,这是行业首创,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产业逻辑,体现的是安全需求、政府监管需求。
松果电单车座椅细节图
业务做重不怵巨头竞争
共享电单车今年又成为行业热点。美团和滴滴也纷纷发力,往下沉市场渗透。翟光龙对此表示,竞争一直会有,但是很多同行还在用当年共享单车的模式做共享电单车,典型的现象就是过饱和投放,抢流量抢用户,和共享单车过去的逻辑一本一致。
他认为,这样操作的共享电单车玩家大概率会重蹈共享单车覆辙,他表示,过去三年多,松果在研发、供应链、安全、城市经营、政府事务等专业领域,都进行了大量技术和模式创新,积累了扎实的核心竞争力。而有些品牌,一味求快,过度依赖代理或者外包,为这种方式很难产生真正的竞争力。
世界旅游小姐骑行松果电单车
共享电单车模式最匹配县城
翟光龙表示,松果选择上山下乡,扎根县城做共享电单车,是因为共享电单车是最匹配县城的出行方式。
他说,大城市公共交通发达,而且很便宜,用户有太多的选择,共享电单车只是其中一个补充。而县城大多数没有公共交通,一般只有一两路公交车,老百姓要么骑自己的电动车,要么打车,打车体验很差,黑车多,收费较贵,而共享电单车2块钱起步价基本能满足县城居民的出行需求。
事实也证明,共享电单车已经成为县城一个现象级的时尚交通工具。翟光龙分享了一件趣事,过去几年,“松果可能是县城婚车使用率最高的品牌,远超奔驰宝马奥迪。”,很多县里的年轻人结婚,非常喜欢用松果车队,不租豪华轿车了。在很多县城,骑共享电动车是一件时尚而又科技感的事情,再组上一个车队,轰动的效果比轿车还好。
市民使用松果电单车作为婚车车队
关于松果是否在下沉市场站稳之后,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进入一线城市的疑问,翟光龙表示,松果的业务集中在县城,目前没有进入一二线城市的计划。
在反风口的地方寻找创业机会
翟广龙在演讲中还分享了他的创业心路历程,他说,2017年底松果决定进入共享电单车领域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松果出行疯掉了,那个时候几个领先的共享单车企业已经透露出不太好的迹象,融资也发生了不小的困难,所以松果出行当时入场很多人都不理解。
“18-19 年,共享单车一直是市场上所谓盲目追逐风口的负面案例,也因此很少有人关注到我们,所以我们有一些窗口期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打磨业务模式,锻炼团队,夯实基本功,这些都成为我们今天高速发展的驱动力。”
在翟光龙看来,当下风口越来越少的时候,创业者们更应该去寻找那些看起来有点冷门、甚至看起来有点反风口的机会,找到没有开发过的蓝海市场。
来源:北国网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TechWeb无关。凡来源非TechWeb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TechWeb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