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
只500最新版本下载_应对气候变化 墨迹天气等气象
2250多万人因它流离失所,8亿多人因它缺乏充足的食物,100多万动物物种因它濒临灭绝,全球每年有超过500万人的死亡与它导致的异常寒冷或炎热天气有关,而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这一问题还可能继续恶化…..气候变化正在发展成危害人类健康和全球社会经济的一场气候危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气候变化影响日益严重
近日,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到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再到备受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气候变化”一词频频出现。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据联合国气候行动网站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受到危害,还使得人类健康与生活风险增加。高温天气会使人体自身的温度调节系统处于超负荷状态,导致人群死亡率显著升高,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中暑及其他热相关疾病是常见死因。高温天气也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肾衰竭、尿路感染和败血症等疾病的入院率明显上升。
而除了气温上升,极端天气频发也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结果。比如今年就有多地出现极端天气事件。北美遭遇热浪,欧洲一些地区发生野火、喀麦隆首次“降雪”……我国今年以来,南方遭遇旱情、北方多地洪涝等,都从侧面印证了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危害。
不仅如此,造成气候变化的燃料燃烧也加剧了空气污染。世卫组织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据估计,全球每年约有700万人因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空气污染还会阻碍肺部发育,导致呼吸道感染或加重哮喘、增加患中风、糖尿病、神经性疾病等风险。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表示:如果维持高温室气体排放,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1.1米,到2300年将上升5.4米。气候变化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将是难以估量的。
科技公司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
应对气候变化,企业是其中不可忽略的力量。近两年许多互联网科技公司都开始关注环保议题。科技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技术革新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技企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一方面是降低自身的排放与能耗,比如许多科技企业将服务器藏山埋海来实现降温节能,谷歌公司推出“碳智能计算平台”,系统将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最充足的时间段自动进行大量运算,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蚂蚁集团也公布”碳中和“目标,对现有园区进行节能减排改造,提高能效;新建园区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建设与运营;建设绿色采购机制,积极采用液冷等新技术、推动数据中心减排等。另一方面,除了节能减排,帮助其他行业升级迭代,间接减排,协助政府部门进行管理优化也是企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另一项重要举措。其中一些本身就与“气象”、“环境”相关的公司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2017年作为国内领先的气象服务平台,墨迹天气便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开发“空气质量发布APP”,采用精细化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利用机器学习回归算法,对每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进行建模,对历史数据进行训练以学习到空气质量的变化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对每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未来120个小时逐小时的空气质量进行预测,提供城市、省域、重点区域三级空气质量预报信息,满足公众、管理、专业人员的不同需求。相关数据报告显示,墨迹天气在AQI(空气质量指数) 1天预报准确率均值高达75.4%,领先行业水平约5%。
除了面向普通大众,早在2020年2月11日,墨迹天气还利用自己长期建立的气象服务能力,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物流、外卖、航空、新零售、高速公路、智能家居、工程建筑等与社会生产生活关联密切,又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降低短期内的经营现金流成本,同时通过精准的气象服务为企业在供应链、效率、库存等方面的决策提供支持。在防灾抗灾方面,墨迹天气积极响应国家重视防灾减灾的号召,早在2019年就推出了“观天者计划”,依托平台技术及气象大数据优势,进一步深化智慧气象防灾体系建设,构建气象防灾服务新模式,有效提升预警时效,助力防灾减灾工作。其中,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与墨迹天气合作研发的降雨、内涝、降雪、雾霾、冰雹5类重要天气或灾情的图像识别模型,识别准确率已达到80%。
各行各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即实现开源节流、提升行业效率。而气象企业在自身不断开源节流之外,还发挥气象数据应用于各行各业场景的更大价值,抓住更多企业减排的机遇实现更快发展。比如为农产品企业规划生产,防范天气灾害以提升农产品产量、质量;与冷链运输等特殊物流企业协作,缩短运输时间,降低损耗和能耗;还可以与政府部门更深入合作,对不同片区、厂区的碳排放进行精准监测,在即将出现或已出现重污染天气时,根据气象条件适时采取人工增雨雪等人工干预气象措施,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共同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服务……
来源:北国网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TechWeb无关。凡来源非TechWeb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TechWeb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