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大只500注册官网【主管Q:33287162】专注一站式服务,提供大只500注册,大只500代理信息及大只500app介绍等,是您值得信赖的夥伴。

金牌大只手机版下载_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提速,核

想一想,你有多久没有到银行柜台去办理过业务了?一年下来,到银行网点的次数是不是屈指可数?

中国银行业协会今年3月份发布的《2019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2019年全银行业离柜率达89.77%,手机银行交易金额同比增长近四成。亦即,仅有10.23%的银行业务通过柜台完成。2020年,随着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银行网点柜台业务更是几乎陷入停滞。但在金融科技的赋能下,银行业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还是全面保障了防疫期间线上金融供给和服务。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推动了数字产业化,更促进了产业数字化。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更是走在了各行各业的前列。银行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和完善。从2G、3G到4G以及当前的5G,从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随着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全面铺开、产业互联网的到来,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也顺势进入全新的阶段,迎来更加智能化、更具颠覆性的创新。

金融科技浪潮下,银行业开启全面数字化转型

从上世纪90年代的电子化,到千禧年初的网络化、电子银行诞生,再到2010年以来的移动化、APP替代网点,直至当前的数字银行、智能银行,银行业转型从信息化到线上化再到数字化,是一个层层递进、渐进发展的趋势。而如今,我国金融行业逐渐从Bank3.0–随时随地获得银行服务、移动银行与移动支付普及阶段Bank 4.0–嵌入生活、融于场景的智能隐形银行的服务转型。

比如,疫情期间,多家银行积极发力手机银行和银行APP等线上渠道,不断开拓抗疫相关的新场景,以满足客户需求。招行、平安、兴业、建行等多家银行APP均上线了疫情专区,提供疫情资讯播报、线上视频/语音问诊、社保卡购药服务、线上公益等服务。平安、光大还推出了送药上门、同行查询和消费者集成服务。

金融科技将给银行业带来极大考验,唯有不断进化和创新的金融机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Bank4.0时代,银行业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数字化更彻底,科技推动银行的服务形态发生了变化,客户量、业务量和数据量都呈现爆发式增长。央行数据显示,2010年银行业行内支付系统共处理业务52亿笔、金额458万亿元,而到了2019年,银行业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2233亿笔,金额2607万亿元。银行业要支持海量用户的高并发访问,对业务连续性、稳定性要求极高。

随着中国“新基建”布局让各行各业迎来了数字经济新的变革和机遇,数据基础设施正在成为金融机构最坚实的“数据底座”。而金融科技对银行现有的传统IT架构系统提出了新诉求。

那么,银行业该如何规划和建设现有的系统和数据中心,来满足高可靠性的需求?

银行IT架构转型,如何打开数据管理新模式?

银行的核心系统是银行处理核心客户信息、存贷产品、支付服务和核心总账等核心功能的基础系统。据某国有大行粗略统计,其核心系统在数据大集中后,10年间日均业务量从8千多万飙升到现在的4.5个亿,翻了5倍多。随着业务交易量的增加,银行急需通过IT系统的辅助,来挖掘出这些数据的价值。

数据中心IT基础设施中包含服务器、网络和存储,存储作为数据的“家”,是承载金融机构最重要的数据资产的关键设施,其建设趋势应如何把握,顺应于业务创新及改造,是金融行业的一个重要命题。可以说,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必然要迈过“数据管理”这道鸿沟,而存储,正是迈过这道坎的桥梁。

近几年,中国银行业对于的核心业务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趋势:一是国内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在加速将核心业务从大型主机或者小型机环境向开放平台迁移,但对于数据的可靠性和业务连续性一点都没有降低;二是随着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快速,金融机构的业务类型也迅速丰富,业务与业务之间的联系也愈发频繁与紧密,业务对于性能的渴望也是迅速提升。最后,银行大量业务线上化,以及数据量的急速增加,核心业务对于存储系统的容量要求大幅提升。

正是这些真实的需求,使得全闪存阵列正在金融行业迅速取代过去传统基于机械硬盘的高端存储,成为金融机构核心业务新的支撑平台。全闪存是完全建立在flash芯片基础上的存储技术。其核心优势在于输入输出效率更快,IO延迟更低。这就让企业存储的数据能够高速流动。目前金融数据中心核心交易业务已经全部转向全闪存化,接下来,多应用场景闪存普惠已成必然之势,全闪存存储正在从核心应用扩散到一般生产业务的趋势,为虚拟化和云计算环境带来了关键效益,如低延迟和快速响应、持续且扩展的性能、高可靠和低TCO等。

更深层次的角度看,银行业核心业务系统环境的复杂性提升其实也进一步增加了银行对于构建容灾备份的复杂性,如何简化核心业务容灾建设的复杂性,真正让金融机构用户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可以确保核心业务连续性成了一个重要课题。从灾备方案的建设模式来看,早期客户大多基于数据复制技术,构建灾备方案;随着监管的加强,业务发展与数据集中,业务连续性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主备容灾的更复杂,利用率更低,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转向两地三中心架构,这也是当前的主流架构。此外,两地三中心架构提高了业务连续性以及应对监管的能力。

数字化转型提速,中国银行业如何决胜?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曾在《黑天鹅》一书中说到,几乎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由极少发生但是影响重大的剧变和飞跃产生的。

在数字化转型这场竞逐挑战赛中,率先转型为科技银行、数字银行的金融机构,必将成为未来10年的银行领跑者。当前在数字化转型的领先者们,又是如何做的呢?

一方面,银行业全面拥抱全闪存,构建新一代的智能数据基础设施。

以股份制银行的代表浦发银行为例,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IT系统的交易量明显提升,飞速增长的业务交易对数据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浦发银行于2018 年启动信用卡系统智能升级。浦发银行采用最新一代的华为OceanStor存储Dorado系列全闪存,来承载发卡、交易授权、联机交易、账务模块、分期付款等核心业务,全面增强系统的处理能力。最新一代的华为OceanStor全闪存,配置业界领先的端到端NVMe协议,优化数据传输“最后一公里”,存储读写性能提升3. 5倍,每笔交易响应时间缩短30%,高峰期交易规模提升7倍。

NVMe是一种基于非易失性存储器的传输规范,有助于缓解闪存通过SAS或SATA协议连接到系统时出现的瓶颈,使SSD与主机系统通信的速度更快,大大提高其性能。来自分析机构IDC的报告显示,NVMe固态硬盘在2018~2023年间以38%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增长,在2020年就会占据企业级PCIe SSD总出货量的55%以上。

另一方面,银行业都打造新一代核心系统存储,开始CoreBanking和容灾数据中心核心存储的全面替换。

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代表,2018年底,江苏银行正式启动核心基础设施改造计划以提升可靠性和处理性能。对于一家2万亿元资产规模的城商行来讲,核心交易业务连续性和系统可靠性永远是第一要务。华为作为江苏银行存储系统供应商,从2015年开始就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最初运维管理系统以及外围生产系统的部署,一直到现在核心系统的全面部署。

2019年10月底,江苏银行顺利完成核心业务向新一代核心系统存储全面切换上线,包括核心SOP、网银、手机银行、二代支付等数十个关键数据库和应用系统数据都完成切换,成为万亿规模城商行中第一个核心系统存储技术创新的银行。

经过实际业务验证,华为OceanStor全闪存以高性能闪存介质与多控制器技术,消除存储设备性能瓶颈,业务高峰期手机银行awr存储侧性能提升卓越,并且系统可随业务需求在线扩展性能和容量,这恰好能满足未来客户量和交易量增长所需。同时,OceanStor高端全闪存凭借领先的SmartMatrix架构,有效保障系统可靠性,通过免网关双活和两地三中心数据保护方案,从架构到方案全面保障业务连续。

此外,除了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的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也处于集中建设期,全面布局同城双活多活和两地三中心的灾备模式。

以工行为例,2014年率先成功完成“两地三中心”工程,从传统灾备恢复模式向双中心并行运行的业务连续模式转型;2018年工行全面实现新一代主机双活2.0架构下同城切换,实现系统级数据零丢失,同城双系统解耦,主机系统业务连续性保障水平取得新突破。

再比如,湖北农信随着业务规模不断壮大,Core-Banking核心业务系统对业务响应速度、业务连续性和运维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华为为湖北农信提供了“存储本地双活 同城灾备”的解决方案,在茶港数据中心部署两套Dorado 18000V3高端全闪存设备,在光谷数据中心部署一套Dorado 18000V3高端全闪存设备,茶港数据中心两套存储采用双活部署方式,通过基于阵列的远程复制实现同城灾备,保证湖北农信核心业务安全运行。

存储,是一个正在爆发的行业,中国企业级外部存储市场正在高速增长中。存储也是一个极高门槛的行业:能把高端存储做到满足核心业务需求不容易,需要常年的技术积累与行业实践。

想要了解更多金融行业数据基础设施发展趋势?9月10日,华为诚邀您出席“2020华为金融创新数据基础设施峰会”,与全国金融行业先锋共同探讨金融科技与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与实践,致力于以开放、合作、创新、共赢的理念助力金融机构走向数字化、智能化。

来源:天极网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TechWeb无关。凡来源非TechWeb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TechWeb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023-08-17 18:53 发布 浏览